運用史料進行歷史探究 — 以東華三院教育服務發展為例

在十九世紀末本地華人團體東華三院持續對本地社群作出貢獻。筆者透過不同原始史料、協作學習及角色扮演等方式,讓學生認識東華三院興辦義學的原因和歷史過程,同時讓學生欣賞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。

 

課堂設計解釋

Tyler 提出 學習經驗應該是生活化並能與社會、工作和生活有關的,以提升學生的興趣。Tyler Rationale 包括課程目標、學習經驗、組織及評鑑。在本課節中,我會以後向設計(Backward Design) 作為基礎的設計原理,會先掌握本地課程文件中期望學生培養的能力,再進而預期那些教學的成果可以符合相關的目標,最後就我們預期的成果,而設計合適的教學流程、指示及活動。

 

回顧教育局歷史科學習目標

教育局為歷史科2019年的新歷史課程,為歷史教育的學與教的設計擬定了不少的目標,當中與本節相關的課程設計目標如下,包括希望學生在完成初中歷史科課程後,應能:

1.知識和理解方面

  • 從不同的角度(政治、經濟、科技、社會、宗教、藝術等) 認識
  • 理解世界各文化在不同時期的主要特徵;掌握研習歷史的基本概念和辭彙

2. 技能方面

  • 歷史資料中作出歸納和推論;
  • 運用想像力重組往事;

3. 態度和價值觀方面

  • 認識不同社會及不同時代所持的觀點、信念和價值觀,從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

     

在此可以在初中階段,學生能夠代入當時的歷史時空,並且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;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,以歸納和推論,用想像力重組往事。而了解他們及反思當時的觀點,則可以建立正面的價值和態度。同時,課程大綱亦限制本單元的時間。課程文件中指出,學生可以利用3節課,(40分鐘課為一節;即約120分鐘,以了解不同民間團體對香港的貢獻。因此本教學設計為以本校課時(35分鐘一節,一星期兩節歷史課)為規範;考慮學生轉換課室等情況,實際設計課時約60分鐘。

最後擬定本單元的課程學習目標,包括知識、技能和態度三方面,以回應教育局的文件:

  1. 知識:認識華人組成的慈善團體對社會的貢獻;並以東華三院教育服務發展為例子
  2. 技能:培養學生掌握歷史資料的含義;並運用想像力重組往事,以提高創造力、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
  3. 態度:移情(historical empathy);透過理解歷史研習與現今生活的密切關係;培養國民身份認同 ,並感受其對歷史發展帶來的影響

 

預計教學的成果

後向設計(Backward Design) 當中,其中一個重點是教師在設計課堂時,應該站在評鑑的角度出發,重點考慮學生在課堂後,可以透過甚麼的方式,以展現學習的成果。由於本班學生能力及背景多元,對於初中學生而言,課堂設計應該以學生能夠參與和互動較佳,同一時間,亦希望各組可以互相觀摩,以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。因此我重點從「運用想像力重組往事」建構課程,期望學生能夠從中代入當時的歷史時空。

由於選擇了以戲劇方式以建構課程,而參與的學生是中二生以學生較易掌握的戲劇習式-角色扮演,讓學生可以做到全班參與並「運用想像力重組往事」,而學生能否達到相關教學效果,教師可以從學生演繹的水平及學生電子自評,可以評估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程度。

同時在評鑑方面,希望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進行完成課堂內容自評及對教學策略的自評,並透過所演譯的情況配合文字史料,作為歷史研習材料,了解當時情況之餘,並對相關華人團體呈現的優秀價值觀進行反思。

 

Bloom’s Taxonomy 學習層次

Bloom 布魯姆把學習分為六個層次,在本節課的設計中,包括了當中幾個不同層次的元素,教師並將會配合Gagne’s Instructional Events作為施教策略。

 詳細教學流程設計

 

 

*照片由供稿方提供。